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政务 | 政府文件

农府发[2011]33号 农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农安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 2011-08-16 08:16 来源: 农安县政务公开办公室
【字体: 打印

  农府发[2011]33号

  农安县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农安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相关部门:

  现将《农安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十日

  农安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规划提纲:

  第一部分 “十一五”简要回顾

  一、简要回顾

  1、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4、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5、特殊教育跨越发展

  二、基本经验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县战略,是过去、现在和今后教育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定不移地突出以质量为核心是教育事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始终走在前列的独特优势。

  ——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是教育快速优质发展的动力源泉。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是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核心取向。

  ——坚定不移地强化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面临形势

  1、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而采取的重大战略选择。

  2、“十二五”进入教育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历程。

  3、农安教育成为建设现代农牧大县、特色文化名县、新兴工业强县的现实需要。

  第二部分 “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1、战略目标

  --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提升教育强县水平

  2、具体目标

  --教育经费保障

  --教育布局结构

  --学校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公平程度

  --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水平

  --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主要任务

  1、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2、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3、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4、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四、重点项目

  1、学前教育建设项目

  2、义务教育建设项目

  3、高中教育建设项目

  4、职业教育建设项目

  5、特殊教育建设项目

  6、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7、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

  五、实施策略

  1、标准化建设

  2、区域化推进

  3、精细化管理

  4、均衡化发展

  5、优质化提高

  六、推进措施

  1、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

  2、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4、实施四名品牌打造工程

  5、实施教育质量提高工程

  6、实施平安校园创建工程

  7、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8、创新职业教育提升工程

  七、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机制

  2、经费保障机制

  3、督导评估机制

  规划内容: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简要回顾

  一、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农安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农安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站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县的高度,优先发展教育。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为工作主线,聚焦“质量、均衡、创新、和谐”四大主题,务本求实,开拓创新,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整体提升,教育总体实力全面加强,教育环境明显优化,实现了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构建完善了以国办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园为骨干和示范,以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网络服务体系,办园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普及率显著提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薄弱学校援助措施到位,城乡教学互动有效开展,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普及程度全面提高。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合格率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逐年提升,全口径初中毕业升高中段比例达到79.8%。

  ——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全县各高中办学定位准确,发展目标明确,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质量管理全面加强,教学质量持续攀升。恢复高考以来,考入重点院校近10万人,考入清华北大102人。仅“十一五”期间,考入清华北大21人,重点本科进线率达7.9%;二本进线率达38.5%;三本进线率达64.45%。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十一五”期间,农安的职业教育完成了整合和建设的重大任务,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名学生的农安县职业教育中心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创新,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不断创新。2007、2008年,全省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现场会和全市职业教育现场会均在农安召开,推广了农安的做法。职教中心晋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吉林省唯一的“全国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

  ——特殊教育跨越发展。特教学校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创新成效显著,堪称农村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典范。开展院校联谊,实行多元化办学;延伸学制,开办高中特殊教育,先后有9名学生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已有29名残疾学生到吉林省宇平公司成功就业。2010年长春地区特殊教育总结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在农安召开。

  二、基本经验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县战略,是过去、现在和今后教育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优先发展教育,为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坚定不移地突出以质量为核心,是教育事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始终走在前列的独特优势。我县始终把全力提高县域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各项工作围绕和服务教育教学的原则。实践证明,这一基本思路是正确的,既符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更是农安教育的立业之本。

  ——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是教育快速优质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县积极克服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全力应对教育新形势的挑战,在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结构调整等各个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主动赢得发展先机,走出了一条适合农安县情,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发展新路子,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和不竭活力。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是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核心取向。我县关注留守儿童、帮扶弱势群体,保障师生身心健康,推进了教育公平,营造了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

  ——坚定不移地强化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高度重视学校班子建设,扎实有效开展教师培训,使干部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业务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有效发挥,保障了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三、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逐步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教育水平从而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而采取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潮流。

  ——教育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决定国运兴衰,关乎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开创了教育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历程。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农牧大县、特色文化名县、新兴工业强县的需要,教育系统必须抢抓战略机遇期,凝心聚力超常发展,坚定不移丰富内涵,加快从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从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迈进,为全县经济社会整体跃升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部分 “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县的高度,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程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坚持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总抓手,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聚焦“质量、均衡、创新、和谐”四大主题,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多元化现代教育体系,打造优质、公平、和谐的农安教育品牌,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促进农安教育进一步提速、升高、走远,实现由大变强、由强变优,迈入全省教育强县行列。

  二、发展目标

  (一)、战略目标

  ——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扩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到2015年全县基本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转轨,由公办民助转为公办;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建设的有机链接;努力构建具有农安特色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办学条件彻底改善,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到2015年基本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进入人力资源强县行列。

  (二)、具体目标

  ——教育经费保障。继续保持“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政策落实,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5%以上,努力争取出台教育投入新机制。

  ——教育布局结构。合理整合教育资源,精心谋划中小学布局,科学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15年,力争40%以上乡镇实现一乡一校;全县职业、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各教育阶段在校生比例合理。

  ——学校办学条件。全县校舍楼房化程度达到59%。基本实现小班化教学省定办学条件: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幼儿园3㎡、小学18㎡、初中25㎡、普高37㎡、职高35㎡);建筑面积(幼儿园3㎡、小学6㎡、初中7㎡、普高10㎡、职高12㎡);仪器配备率(幼儿85%、小学95%、初中95%、普高90%以上、职高80%);生均图书量(幼儿10册、小学20册、初中30册、普高35册、职高30册);师生比(幼儿1:15、小学1:14、初中1:14、普高1:15、职高1:13)。

  ——师资队伍建设。(1)学历结构:幼儿专科及以上学历80%以上,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100%,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00%,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0%;(2)职称结构:幼儿(高级0.5%、中级46%、初级53%),小学(高级1.5%、中级46%、初级52%),初中(高级21%、中级50%、初级28.5%),高中(高级25%、中级48%、初级26.5%);(3)年龄结构:30岁以下20%,30—40岁30%,40—50岁35%,50—60岁15%;(4)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65%以上。

  ——教育公平程度。(1)小学、初中、高中的校舍、仪器设备、图书等生均教育资源拥有量符合省定标准;(2)弱势群体接受资助比例98%以上;(3)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达100%;(4)以区域化推进为平台,加大学校之间的合作和适度的教师流动,实现资源共享。

  ——教育教学质量。(1)全县3-5岁适龄儿童毛入园率63.5%以上;(2)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3)小学学科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60%以上,毕业生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60%以上;中学学科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55%,毕业生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55%;高中一本进线率达到10%,二本进线率达到48%;(4)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率达到93%以上,优秀率达到70%以上;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8%以上,优秀率达到60%以上;艺术素养形成率达到80%,艺术特长生比率达到40%。(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

  ——教育信息化水平。(1)中小学计算机人机比5:1;(2)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率100%,远程教育使用率98%以上;(3)多媒体教室配备率100%;(4)乡镇中心学校以上及部分规模较大村小实现“班班通”;(5)建设有效共享的覆盖全县的校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现代化服务平台。

  ——学习型社会建设。(1)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2)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90%以上;(3)非文盲率达100%。

  三、主要任务

  1、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现“一流的质量、鲜明的特色、向上的文化、满意的教育”的目标。

  2、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学前教育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城市化,乡镇义务教育中心化的教育现代化模式,全面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意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新格局;职业教育要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殊教育要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提升残疾人就业率。

  3、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成覆盖全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内校际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失去学习信心而辍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4、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四、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建设项目

  (1)县城公办幼儿园扩充项目。根据县城城市规划,总计投资5250万元,按照生均占地13平方米/人、生均校舍8.87平方米/人的标准,选址新建2所可分别容纳1080人、占地面积14040平方米、建筑面积9504平方米的国办幼儿园,形成“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分布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

  (2)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项目。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投资14256万元建设30所独立乡镇中心幼儿园,每所建筑面积3168平方米,可容纳360名幼儿。377个行政村每村建起一个满足需要的标准化幼托机构。加强师资配备,提高资源质量,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

  (3)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学设备装备项目。按照幼儿园教学设备装备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完成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学设备装备任务,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教育水平。

  ——义务教育建设项目

  (4)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造项目。投资18640万元改造330栋255601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投资2850万元建设11520平方米农安三中迁址到南部新城工程;投资6284万元改建31227平方米农安四中、师范高中校舍工程。

  (5)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投资7350万元,按寄宿制学校标准,建设15所49000平方米乡镇初级中学食堂、宿舍,高质量高标准实施“一乡一校”建设,实现资源整合。

  (6)小学科学实验室装备项目。按照规定标准,配齐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提高实验的开出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义务教育学校图书装备项目。按照规定标准,配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图书装备,建立开放的图书借阅制度,大力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8)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器材装备项目。按照规定标准,配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体、美器材装备,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和兴趣特长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9)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建设项目。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质量保障和监测制度,把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10)中小学城乡同步备课系统建设项目。以电子备课系统建设为重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现代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11)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评价项目。制定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和电子操作系统,完善管理制度,跟踪记录学生成长轨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教育建设项目

  (12)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和理化生实验室建设项目。按照省定标准,配齐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和理化生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优化教学手段,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13)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科学规划全县高中发展布局,鼓励发展特色高中,建立农安县普通高中高考评价制度,探索办学体制科学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优秀+特长”的冒尖学生。全面落实新课改要求,实施科研引领策略,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制度和新课程管理机制,完善普通高中教学视导、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体系,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攀升。

  ——职业教育建设项目

  (14)职教中心涉农专业建设项目。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职教中心培养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快培养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15)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项目。发挥县职教中心机械加工、汽修等主打专业的资源优势,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升吸引力,集中力量办好中职与高职统筹、教育与产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赢的职业教育集团,进入国家级示范校行列。

  (16)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对现有的18个专业的实训设施进行更新和完善,提高科技含量,使县职教中心所有专业的学生实训条件达到全省同类校最好的水平。

  (17)职教中心教师素质提高培训项目。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建设现代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服务体系,采取定岗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补充的用人机制,打造高素质现代化的专业师资队伍。

  ——特殊教育建设项目

  (18)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坚持办学条件与课程建设双线并进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基础建设,构建以特殊教育学校为核心,以随班就读为补充的特殊教育育人网络。

  (19)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训练仪器设备装备项目。装备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康复训练仪器,将特殊教育的功能拓展至学前,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育人原则,全面实施残疾儿童早期康复工程。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20)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接收项目。根据现有师资分布状况,制定科学的特岗教师接收方案,有计划地实施新教师上岗培训工程,提高新教师的执教能力。

  (21)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项目。把教师队伍建设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师德修养,严格教师资质,跟踪考核管理,造就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2)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改革项目。探索区域引领、多元互动的教师继续教育创新体制和运行模式,认真实施“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国培计划”,提高队伍素质。

  (23)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加强进修学校教科研基地建设,优化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设施装备,大力加强专业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教研服务质量。

  (24)百名中小学名校长培养项目。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校长创新教育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努力由教育管理者向教育专家转变,整体提升校长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

  (25)中小学远程设备建设项目。在全县中小学普遍装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网络备课设备,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实施城乡同步教学、异地同台备课。

  (26)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共享工程建设项目。用三年时间建成覆盖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资源库,形成教育信息资源本土化,推进学校信息化终端设施的普及与应用,构建数字化校园。

  (27)教育信息化素养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采取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用五年时间分批次分层次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际应用水平。

  (28)校园安全稳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县级校园安全稳定应急指挥操作系统,设立应急指挥平台,学校普遍建立应急快速反应系统,全县上下协调统一,有效应对异常,保障校园安全。

  五、实施策略

  1、标准化建设。把标准化建设作为全县教育“十二五”期间的总抓手,包括学校设置布局、校园校舍建设和装备条件的标准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化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的标准化。2012年,全县义务教育标准化达标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2015年,步入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先进行列。

  2、区域化推进。按照“龙头牵动、城乡互动、项目推动、共同发展”的思路,打破校际间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界限,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初中、小学两个系列,各划分为四个片区,形成互助联合体,构建起区域化推进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形成全县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教育发展的格局。发挥互联体整合共享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发挥互联体协作合作功能,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发挥互联体交流互助功能,促进沟通学习,共同提高;发挥互联体展示激励功能,促进优势拓展。

  3、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备可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科学落实管理责任,将岗位职责具体化、明确化,从“抓起点、抓重点、抓弱点”入手,全面实施教育教学、师生德育、后勤服务“严、实、精、细”管理。使精细成为工作常规,成为师生品质,成为个人习惯,追求精心的态度,精制的过程,精品的结果。促进学校管理由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片面型向整体型转变、由传统型向特色型转变。

  4、均衡化发展。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真正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学校规模均衡化,根据服务区合理设置学校规模,制定招生计划,保证学区内生源按时入学。教育投入均衡化,实行教育统一投入,根据学生数量,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师资配置均衡化,按学校规模均衡配置师资和行政管理人员,通过特岗招聘、定期交流等,改善农村师资状况。课程设置均衡化,在统一实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开设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加大办学自主权,张扬个性,彰显办学特色。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5、优质化提高。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的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提升发展,进入优质化发展阶段,全面提升效果显著的命名为“农安县优质化建设先进校”;特色鲜明的命名为“农安县优质化建设特色校”;特色显著,在县域外有较大影响的,命名为“农安县优质化建设品牌校”。

  六、推进措施

  1、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

  科学谋划学校布局,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分类推进,分项达标的方式,努力提升校园校舍建设及装备水平。2012年末,全县90%以上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基本标准;2015年末,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化建设要求。

  2、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构建教师补充招聘的长效机制,实现县域内教师资源统筹管理与均衡配置,达到县域内学校间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大体均衡。完善区域协作、多元互动的教师培训新体制,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干部选拔任用、管理新机制,打造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配置均衡、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形势下教育现代化重要途径,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和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统筹实施,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4、实施四名品牌打造工程

  以“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生”的创建培养,促进我县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走向特色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促进教育发展进一步走向精品化、品牌化,全面提升农安教育品位。构建梯次递进、优势发展的培养模式,全力打造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办学质量一流、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满意度的知名学校,引领各级各类学校创办“质量+特色”的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理念先进、素质优良、治校有方、绩效卓著的知名校长,引领教育管理者队伍积极探索教育创新途径,提升学校内涵深度;打造一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业务精湛、成绩斐然的知名教师,引领教师队伍从整体上不断适应新课改、新形势;培养一批发展全面、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特长鲜明的知名学生,为农安教育创造品牌效应。

  5、实施教育质量提高工程

  继续坚持把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各项工作围绕和服务教育教学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评价制度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等教学领域改革,拓宽质量管理途径。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体育、艺术及科技教育效果,提升全面育人质量。完善常规管理及监测等环节,提升质量管理效果。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县教育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开辟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质量提高新途径,形成一套有利于学校创新发展的质量管理模式,构建一套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全县教育质量整体攀升。

  6、实施平安校园创建工程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通过安全教育、隐患排查、应急演练、重点防范等有效途径,努力实现 “三个改善”: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消防、住宿、饮食和交通等安全设施;进一步改善安全防控设施;进一步改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达到“四个提升”:提升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及安全意识;提升安全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学校整体安全水平;提升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重要标志的校园文明水平。力求“五个增强”: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能力明显增强;打击侵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能力明显增强;校园人防、物防、技防能力明显增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的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广大家长和师生对校园公共安全感明显增强,全力打造“平安校园”。

  7、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努力扩充县城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强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完善村级托幼机构,加强幼儿园设施设备装备,提升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创新适合儿童特点的保教模式,全力提升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依法规范各类幼儿园管理,保障广大儿童接受基本的、质量较好的学前教育。

  8、创新职业教育提升工程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并完善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30所农村初中职教预科教育为辐射,以377所新农村之家”为补充的全县职业教育集团化网络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市场化,办学体制多元化,职教格局层次化,就业渠道创新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和专业设置品牌化。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重点专业领域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强化职教中心建设,通过扩大资源、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途径,按照“做大、做强、做特”的要求,将职教中心建设成为一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紧密,条件优良、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师资高素质、办学高效益的综合性、区域化的一流职业技术学校,使之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型劳动力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与中、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培训基地。

  七、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机制

  充分认识贯彻落实规划的战略意义,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统一指挥下,各有关部门按照规划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责任,全面贯彻,指导落实。各学校制定完善详细推进措施,创新推进途径方法,确保规划扎实、稳步、健康实施。

  2、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投入制度,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保证征收的教育附加费用全面用于教育事业,多层面调动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捐资助学、办教育的积极性,确保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制。强化教育系统各单位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实行新债监测制度,遏制新债发生,加强教育经费资金和购置物资的管理。全面建立校长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决采取各种措施杜绝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乱收费现象,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3、督导评估机制

  构建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督导部门共同参与,过程评估、随机督导、终结评估有机结合,范围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各类教育和影响教育自身发展的基础能力、办学质量等各个重点环节的标准化建设督导评估新机制。并将新的督导评估机制作为提高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衡量学校发展成果与速度,引领农安教育提速、升高、走远的罗盘与航标,保障农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