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结果公开 | 建议提案

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

时间: 2014-12-31 16:38 来源: 县政协
【字体: 打印

  农村工作委员会调研组

  题 目:《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

  组 长:王德友

  副组长:王清宇

  成 员:潘恒奇 易宝庆 林 禹

  执笔人:林 禹

  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绿色生态美县”战略,是建设幸福农安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群众意愿的民生企盼,更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县政协农工委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美县战略,经过一年来的调研,对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认真探讨。

  一、我县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以农村环境综合连片整治和生态示范创建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卫生环境大为改观,涌现出了陈家店、羊营子、苇子沟等乡村生态典型,但从整体上看,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有极大的反差。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农村民生改善、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不同步。从住房上看,房舍改造更新较快,基本实现砖瓦化,但部分新建住宅没有统筹规划,仍然处于盲目散乱的低级状态,有规划的村屯仅占25%。从道路建设看,村村通水泥路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00%,但是能够连接百姓门前“最后一公里”的村屯仅占25%,多数屯中仍以土路为主,雨天泥泞难行。从畜禽发展上看,全县现有畜牧小区1413个,占全县畜禽产量30%左右,多数畜禽圈舍建在居民区内,粪便随处堆放,气味迷漫空间。从垃圾处理看,几乎家家有污水坑和小粪堆,夏季蚊虫滋生。从柴草管理看,全县年产秸秆400万吨,但被有效利用的秸秆却仅有100万吨,其余多在村屯周边堆放,既有消防安全隐患,又容易散乱霉变,还有30%多的秸秆在野外直接焚烧,造成空气污染,资源浪费。

  2、化肥、农药对环境和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全县每年消耗化肥大约36万吨,而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35%,大量肥料流入水体,造成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污染,部分土地还出现了重金属污染。大量使用氮肥,造成土壤严重板结,有的乡镇农家肥的使用量从10年前的70%,降到了现在的20%,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目前只有2.4%,作为农业大县,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县每年使用农药大约3000吨,一部分农药随着雨水流入江河沟渠,一部分随风飘移,农药包装物随处可见,污染环境、空气和地下水。

  3、自然生态环境令人堪忧。1988年农业普查时,全县草原面积为52万亩,至今所剩无几,或被开荒种地,或被建企业,或被圈占闲置,实在令人痛心。上世纪80年代我县西北4个乡镇土地沙化面积仅为1000公顷,到90年代达到2000公顷,而这次我们仅调查了杨树林一个乡,土地沙化面积就达到6000多公顷,占全乡耕地面积近30%,是上世纪90年代4个乡镇沙化面积之和的3倍,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4、企业排污、生活排污不容忽视。我县农村还有一些污染企业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根治,全县现有农民小作坊约2000户,如个体豆腐坊、畜禽加工厂等,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污水随意流淌,对周边水体影响不容忽视。部分乡镇生产生活污水明沟排放,固体垃圾露天堆放,还有天然气、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污水,对气井、油井周边的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伊通河作为农安人的母亲河,其水质长年处于5类或劣5类状态,连灌溉农田的标准都达不到!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个乡、一个县的问题,而是全局、全球的问题,造成环境污染,有历史的原因,有工业化的原因,更有发展理念的原因,比较现实地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环保资金投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由于财力有限,当前环境保护的资金投放和项目建设主要放在县城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对农村污染防治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环保。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发展慢、标准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二是监管措施和执行力度不到位。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牵涉部门多,由于体系机制等原因,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还相当薄弱,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顺畅,存在着权责不明、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等问题,难以形成执法合力,导致监管能力不强,国家及省市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三是农村干部群众参与环保的意识不到位。由于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制约,加之对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宣传教育重视不够、力度不大,农村多数干部群众的环保法律意识和相关知识缺失。一些乡村干部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性、严重性认识不足,重发展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甚至以牺牲环境和破坏资源为代价来招商引资上项目。

  三、对策和建议

  建设绿色生态美县,是我县既定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总体上应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城乡同步、加快推进,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多方协作、强化监管的原则,力争到2020年,初步实现建设“绿色生态美县”的宏伟目标。农村生态建设涉及各个方面,就近期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村屯规划。抓紧组织制定乡及乡以下建设规划,结合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做好村屯规划。按照“就近并乡、沿路建村”的原则,每个乡镇都要确定几个重点村,然后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往重点村投放,把教育、医疗、交通、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要向重点村倾斜。在集中村要规划出工业区、牧业区和居住区,实现人畜分离、人企分离。同步规划和建设垃圾收储、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同时在重点村推广建筑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材料,彰显低碳、环保特色。鼓励镇村居民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2、加强生态治理。按照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森林覆盖率18%的指标要求,进一步加大农防林、绿色通道、环屯林等各种生态林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村屯绿化、庭院绿化、河岸及宜林三荒、四旁绿化。特别对杨树林等西北乡镇土地沙化问题,应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治沙项目,实行综合治理;应抓住林地清理的有利契机,打一场防风固沙攻坚战,在交界处或重点地段增加治沙造林面积。栽植一定宽度的防风林,可乔灌结合,起到减缓风速和固沙作用;应调整耕作模式和种植结构,采取免耕休闲种植模式,多种植根系深固沙好的作物;应加快草原恢复,由监察、畜牧、土地等部门联合,对占用草原情况进行检查,责令非法占用限期退出。对草原加强管理设立围栏,实行恢复性养护,使草原规模逐渐达到原有水平。继续加大农村泵闸站的建设力度,逐步撤除拦河土坝,减少断头沟和死水河,促进流通循环,增强自净能力,恢复沟河生态功能。

  3、加强污染整治。引导群众采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播种绿肥及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防止化肥施放过量造成土地板结和环境污染;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代替化学农药,使农药施用强度逐年减少;逐步推进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进入自然水体。推进人畜分离,规范养殖行为,积极推进畜禽、水产的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严禁向水面投放化肥或过度投放有机肥。开展工业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强制淘汰关闭一批难以达到环保要求的“五小”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改进垃圾处理的转运机制,借鉴外地做法,完善“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作模式。探索实施市场化转运方式,实行服务外包,提高垃圾集中处理的效率和效益。

  4、加强环境监管。各相关部门要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纳入管理范畴,深入下去进行督导检查,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力度,各乡镇要制定规划,每年集中打造1—3个生态环境建设示范村,逐步实行撤屯并村,加快重点村建设发展。各村屯要制定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共同努力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

  5、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和完善具有农安特色的生态县标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行业规范,各乡镇、各村也要制定生态发展指标,使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建立严格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落实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和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坚持定期考核,层层抓落实。要设定生态红线,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对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处理,加大违法成本,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以刚性的约束促进绿色的发展、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精神,根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特点,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农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实行生态网格化管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努力早日实现建设“绿色生态美县”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