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县政协围绕中心工作,把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根据会议安排,下面由我就如何推进我县工业转型升级做专题发言。
产业转型升级实质上是产业创新和产业替代的过程,是指按照一般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产业的结构层次和发展水平。
一、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三大战略,统筹“三化”发展,下功夫把农业做优、工业做强、三产做活、城镇做大,努力走出了一条农安特色的“三化”统筹之路。特别是在建设新兴工业强县上,大气魄谋划、大视角招商、大手笔摆放、大胸怀服务,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为我县在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蝉联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第一名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调查研究和定位思考,我觉得我县几年来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是采取了引进增量,扩大总量;挖潜改造,盘活存量;培育骨干,提升质量;构筑平台,聚集能量等一系列科学举措。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日益显现。变革需要勇气,发展蕴藏机遇。近几年,面对我县农业大、工业小,原有两大支柱企业炼油厂、啤酒厂处于艰难的转型期,新兴工业园区处在起步初期等困难,县委、县政府经过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县域自然资源、交通区位资源和域内外人脉资源,开展招商引资,逐年引进建设了一大批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实现了以引进增量扩大总量。重大项目的集聚效应,使全县工业产业由原来的两柱擎天一跃变为多元支撑,形成了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新型能源、新型建材和机械加工五大支柱产业集群,一改原来工业经济根基薄弱、后劲不强的状态。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破茧重生,脱颖而出。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12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3.5倍;工业企业达到807户,是“十一五”初期的2.2倍;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3.3倍;近四年累计新建3000万元以上项目320个,总投资180亿元。
2、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面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突飞猛进态势,县委、县政府通过园区建设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的方式,加大承载能力建设。对“两大四小”工业园区进行高标准规划、高品位打造,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近20亿元,完成工业基础设施覆盖面积50平方公里。目前,合隆开发区进入省级工业强区,农安工业集中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烧锅工业园区晋升为省级特色园区,三个省级工业园区达到“八通一平”标准,开安、华家、哈拉海三个市级园区和伏龙泉商贸区建设快速推进,规模迅速壮大,同时规划启动了伏龙泉新能源产业园区、小城子天然气产业园区两个特色园区建设,为项目建设和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要素支撑,初步形成了“两翼三极五业八区”的工业布局。
3、工业经济的贡献能力不断加大。发展增强实力,实力成就发展。工业经济在安置就业、扩充城镇规模,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以合隆为例,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园区承载能力的增强,我县把合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来定位、规划和建设,打造宜工、宜商、宜居的城镇化体系副中心,现已成为我县“三化”统筹的示范区、产业转型的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户,未来3年,将吸纳20余万劳动力就业。以新大石油和华润啤酒为代表的石油化工和食品加工两大产业,实现产值103.9亿元、税金7.5亿元。目前,全县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3户,其中超亿元的3户,超千万元的9户,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为财力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预计到今年年末,我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将达到22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7.6倍,工业税收将达到16.5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18倍。
二、我县深化工业强县战略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取得了显著增长,但当前和今后几年,国际经济形势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和市场调整,未来发展任务还很艰巨,工业经济仍然面临着结构不优、总量不大、质量不高、骨干不多和品牌偏少等诸多挑战。
从产业结构上看:目前我县三次产业比为26.6:30.7:42.7,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西蒙.库兹涅茨”关于工业成熟期一产比重应小于14,二产比重应大于50.9,三产比重应大于35.1的标准看,虽然我县二产超过了一产,但一产比重仍然偏高,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明显,产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从经济总量上看:与全国百强县平均发展水平对比,2011年,百强县平均经济总量、人均GDP和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是我县的1.73倍、1.75倍和3.45倍;百强县平均工业总产值为1389亿元,而我县为249.8亿元,是我县的5.6倍;百强县平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为358户,而我县为84户,是我县的4.3倍。
从运行质量上看:我们选择了位列全国百强县第1位的江苏省江阴市和第100位的江苏省高淳县与我县进行分析比较,以2011年数据为例,GDP江阴为2336亿元,高淳县为294亿元,而我县为28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江阴为1.8:58.0:40.2,高淳为9.2:58.1:32.7,而我县为29.6:30.8:39.6;工业增加值江阴为1354亿元,高淳为137亿元,而我县为62.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江阴为149.5亿元,高淳为18亿元,而我县为10.3亿元。
从品牌效应上看:我县的工业企业名牌不多,产品的知名度还不高。仅有知名商标5个,著名商标2个、驰名商标3个,而高淳县拥有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分别为16个、18个和8个,还有上市公司3家。 近几年,我县虽然引进了华能、国电等央企和众品、康大等国内知名企业,但是这些新引进的企业还都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还没形成品牌效应,作用发挥还不明显。
从成长能力上看:我县多数工业企业发展起步较晚,企业自身积累少,“造血”功能弱,对银行信贷依赖程度高,部分企业在技术引进、设备改造、产品提升等方面还存在困难。一些高耗能、低税收的企业生产技术依然落后,技术瓶颈难以有效突破。全县仅有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6项高新技术产品。而高淳县则拥有1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2项高新技术产品。
综上所述,虽然我县工业在原有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放在全国甚至更大范围看,仍然是低起点上的高速度、低水平上的快发展、粗放型的快增长。近几年,南方部分地区一些企业没有抓住机遇,提前转型升级,导致了大面积的停产倒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从近期中国经济发展走势看,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将使得政策主线,整体经济将从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中国的“人口红利”在2015年左右将消失殆尽,这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抬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产业逐步走向衰退。而医疗保健、技术密集型产业、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产业将逐步兴起。大的发展趋势促使传统产业需要进一步推动技术革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战略新兴产业需要培育,节能减排、可替代能源、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都可能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擎。所以,只有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才能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进入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三、我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分析我县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面对工业转型的攻坚期,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我认为应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大力促进我县工业转型升级。
1、围绕提质增效抓转型升级。多角度、全方位提升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于新引进的项目,要严把质量关,面向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大企业集团,引进财政贡献率大、土地利用率高的企业,提高投资强度和税收强度的要求;对于在建项目,通过采取跟踪服务等措施,使其尽快达产达效;对于原有的骨干企业,要敦促其扩能改造,扩大规模,提升利税水平;对于资源占用大、能源消耗高、利税水平低的企业,要引导其进行兼并重组,通过改造和转型,提高市场竞争力,迅速进入骨干利税群体。
2、围绕产城融合抓转型升级。要大思路定位,大手笔规划。突出太平湖城建设,拉动烧锅工业区、龙王通用飞机产业园、巴吉垒一汽试验区,打造农安西部增长极;突出合隆开发区和合隆新城建设,拓展城市框架,带动开安¬至陈家店一线的产业发展,打造农安南部增长极;突出农安南部新城和农安工业集中区“一区四园”建设,连接华家、哈拉海工业区,打造农安中部增长极。通过三大板块联动,建成一批特色乡镇和特色园区,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挥聚集效应,加快产城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3、围绕工贸联动抓转型升级。坚持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在推进工业转型的同时,加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力度。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合隆国际物流园区,农安现代物流园区,伏龙泉商贸物流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启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依托大企业的品牌特色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积极鼓励众品、华正等有整合潜力的企业,建设国际高端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和工业旅游项目,为同类企业提供集成化服务。通过工贸协调发展,大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进程。
4、围绕龙头培育抓转型升级。通过“建龙头,扩基地、创品牌、保安全、增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在第一车间培育上,引导推广行之有效的康大的公司、基地、小区、养殖大户+金融担保的“4+1”模式,众品的统一种猪、统一商品猪、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金融服务的“六统一”模式,使原材料质和量上尽快满足企业生产规模需求;在产业链延伸上,围绕华正、众品、康大等企业扩产做足转型文章,在畜禽屠宰和初加工基础上,最大程度延长产业链条,进行肉制品和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综合产出效益;在提高品牌外向度上,打造如华正“东北一号”等高端品牌,扩大康大、华正、东北杂粮等企业的出口份额,打造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链,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真正成为推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5、围绕科技创新抓转型升级。创新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灵魂,是工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要通过引进创新思维、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和创新项目促进转型升级。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带着技术、项目、资金的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重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加快转入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把握“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工业经济发展规律,全力推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区域集中投入,产业集中投放,铸就创新高地。
我县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坚持不懈把工业作为第一引擎抓在手上不放松的结果,这种精神也必将成为推动我县工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引领下,为实现我县进入全国经济强县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