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互动 | 在线访谈

地震应急避难常识

时间: 2013年11月
地点: 农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农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嘉宾: 李子木
访谈摘要: 地震广义来说,地震是由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第二类是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第三类是脉动,由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 1kl9x075oj.jpg
    1vw6g1f5xc.jpg

  [主持人]:于 2013-11-04 16:06:51 发言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本期县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由于近期松原地区地震频发,广大群众高度关注。今天,县政府网站邀请到农安县科技局分管地震工作的副局长李子木局长,做客我们的在线访谈栏目,和各位网友介绍一下有关地震方面的基本常识,让大家认识地震,了解地震,避免不避要恐慌。李局长您好。
  [李子木]:于 2013-11-04 16:07:26 发言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于 2013-11-04 16:07:51 发言
  请李局长给各位网友介绍一下什么是地震?
  [李子木]:于 2013-11-04 16:08:08 发言
  地震广义来说,地震是由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第二类是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第三类是脉动,由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主持人]:于 2013-11-04 16:08:36 发言
  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关于震源深度的报导,那么请李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震源深度?
  [李子木]:于 2013-11-04 16:09:01 发言
  震源深度是指从震源到地面的那段距离叫做震源深度。一般来说震源深度在 60 千米以内的地震我们称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 300 千米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 60 到300 千米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就越重。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地震为浅源地震。
  [主持人]:于 2013-11-04 16:09:15 发言
  官方公布的地震等级是怎么测定的呢?
  [李子木]:于 2013-11-04 16:09:27 发言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大约会有 30 多倍。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器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地震等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等级。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情 。
  [主持人]:于 2013-11-04 16:09:57 发言
  那么请李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李子木]:于 2013-11-04 16:10:12 发言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主持人]:于 2013-11-04 16:10:27 发言
  关于地震这一块广大网友最关注的就是能否预报?那么请李局长介绍一下地震能否预报。
  [李子木]:于 2013-11-04 16:10:41 发言
  地震预报这一块可以说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主持人]:于 2013-11-04 16:10:54 发言
  李局长地震之前有没有什么征兆呢?
  [李子木]:于 2013-11-04 16:11:07 发言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为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必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变化。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等都可以称为地震前兆。
  [主持人]:于 2013-11-04 16:11:19 发言
  面对地震谣传我们如何识别呢?
  [李子木]:于 2013-11-04 16:11:31 发言
  有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 ① 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生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② 跨国地震预报。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 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这类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是不可信的。
  [主持人]:于 2013-11-04 16:11:50 发言
  发生地震时身处不同场所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紧急措施进行避震呢?
  [李子木]:于 2013-11-04 16:12:02 发言
  人无非是有两个环境一个是在公共场所,另一个就是在家里。在家里如果是在楼房的话室内应该有比较安全的避震地点。例如坚固的桌下或者床下,低矮、坚固的家具边;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或者说承重墙;但是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震时要注意: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也不可以跳楼;更不可以到阳台上去;不要到外墙边或窗户边去;不要到楼梯去;不要去搭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在公共场合可以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有秩序地疏散。如果正在上课的学生,应该迅速的藏在课桌下,震后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在商场、饭店等公共场所,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或柱子边、内墙角或者有支撑物的房间就地蹲下,避开玻璃制品、吊灯和悬挂的物品;避震时要用双手、书包或其他物品保护头部;不要慌乱拥挤,尽量避开人流;如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解开领扣,保持呼吸畅通。
  [主持人]:于 2013-11-04 16:12:17 发言
  通过李局长的介绍,各位网友对有关地震的基本常识,谣言识别与应对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也非常感谢李局长在百忙之中参与我们的节目,本次访谈到此结束,下期节目再见!
  [李子木]:于 2013-11-04 16:12:27 发言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