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
根植百姓生活 演绎文化农安
农安又称黄龙府,是辽金文化和北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赋予了农安浓厚的文化气息,形成了具有北方民族特征的黄龙府地域文化。黄龙戏,单凭“黄龙”二字,便能知晓这是农安独有的戏曲剧种。看罢农安古迹,往日金戈铁马的一幕幕,都在今日古城农安的“戏”里被质朴地演绎着。黄龙戏,是弘扬黄龙府文化精神的代表,是一种从听觉和视觉上读懂农安的独特方式。
弹指一挥间,有着50多年历史的黄龙戏在农安文化舞台上演绎着命运的跌宕起伏。自1959年的正式命名,到1960年4月,第一个大型黄龙戏实验剧目《樊梨花》与观众见面;同年7月,第二个黄龙戏实验剧目《珍珠串》上演。从1960年建团到1962年,剧团共创编13个剧目,场场爆满,反响热烈,推动了黄龙戏的深入发展。
1982年,剧团创造了现代戏剧《无事生非》,获得吉林省戏剧汇演一等奖。1984年,黄龙戏大型现代剧目《风雨菱花》舞台美术在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设计展会上获荣誉奖,这是黄龙戏第一次走出国门。黄龙戏日趋成熟,进入了飞跃阶段。1989年,《魂系黄龙府》一举囊括了吉林省首届艺术节的各大奖项,同年剧中主演还获得文化部首届“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戏曲第八届“梅花奖”。黄龙戏正式被载入《中国戏曲大辞典》,在戏剧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自1997年开始,因受到电视、流行音乐等多元文化的冲击,黄龙戏与很多剧种一样一度面临衰落的境地。2008年,黄龙戏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从2010年开始,农安县的黄龙府文化艺术节,却给了黄龙戏一个复兴的平台,每年100多场的“送黄龙戏下乡”更是让这个独有的剧种走进了百姓的生活和内心。拯救和发扬黄龙戏这块文化瑰宝势在必行, 如黄龙戏传承人赵贵君所说:“文化是民族的符号,黄龙戏就是农安的DNA。黄龙戏是几代人的艺术结晶,是农安文化的传承,是最不能放弃的!”
“历史长河,几度潮涨潮落,松漠大地,几经铁马金戈,契丹烽火连天涌,女真狂飙卷地歌,春秋虽逝,往事如昨。”这是黄龙戏《魂系黄龙府》中的一段唱词。49岁的张琢在农安县实验中学政教处工作,谈到第一次看黄龙戏的感觉,仍记忆犹新:“说实话,以前也看过黄龙戏,但那次看《魂系黄龙府》绝对被它的音乐震撼了,音乐如思、如忆、如泣、如诉。唱腔优美,婉转,慢时如行云流水,快时如疾风暴雨。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打那以后,只要有黄龙戏演出,张琢都要去看,一场不落。
黄龙戏为何能让人听罢不能,甚至是上瘾呢?据了解,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农安本地的“此地影”(艺人对本地皮影的称谓)音乐为基调,以流传于农安的民间小戏(俗称“唱玩意”)为基础,吸收了民间音乐加工而成的。唱腔像皮影又不是皮影,分为正调、青调和男腔、女腔,男女各行当的区别在于唱法和音色,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悠久传统文化基础的珍稀地方戏曲剧种。
追根溯源,黄龙戏最早的艺术之根——皮影戏是两宋时传入的。皮影戏艺人到了北方,很快便和此地的契丹、女真、满族的萨满等民族文化进行了融合,形成一种独具东北特色的民间戏曲形式,当地人称“此地影”。据《农安县志》记载:“清季河北乐亭皮影传入。”这足以说明在清朝中原人“闯关东”之前东北农安一带的“老影”(指民间皮影)已经在此流传并扎根。
1947年,农安解放以后,民间小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艺术形式和内容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1959年,周恩来总理来东北时说,东北要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农安县对全县民间小戏、太平鼓、萨满舞、民歌等民间艺术进行了挖掘与整理,民间小戏经过完善和改革后被命名为“黄龙戏”,并组建黄龙戏实验剧团。黄龙戏题材选择丰富,以历代黄龙府历史故事,尤其是辽金故事为主体,既可演历史戏,又可演现代戏,既可演大戏,又可演小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艺术个性。
赵贵君说:“黄龙戏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综合性的独特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自1997年之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全国戏剧普遍衰落,黄龙戏也逐渐走向低谷。排戏经费紧张,职工每月工资由全额人均每月800元变为差额人均300元,人才外流情况严重,再加上黄龙戏老艺术家雷霆去世,马忠琴病退,赵桂荣退休,演员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人坚持守住黄龙戏,这份坚守也源于对黄龙戏的痴迷。
“黄龙戏能走到今天,靠的是政府的不断扶持,靠的是大伙的守望,守着农安人自己的这点宝贝!”赵贵君说,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没有排练场所,没有演出经费,不演出的时候,大伙都各忙各的,因为工资实在不够养家糊口的。那个时候,让大家天天在团里练功已经不现实了,剧团书记自己做切糕卖,有个女演员甚至去砖厂搬砖,有去唱歌的也有自己做买卖的,但只要有戏排练,大家都能及时归位,哪怕没有报酬。他们的功劳不在于辉煌时的奉献,而是繁华褪尽后的陪伴、守护。说起自己的坚守,赵贵君说:“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为黄龙戏编曲就是我一生要做的事儿!”
“如果一个剧种,连续五年不排新戏,那么想留也留不住了。”赵贵君说。在黄龙戏低谷期,黄龙戏剧作家王福义并没有停止创作,他独自扛起书写黄龙戏剧本的大旗,用他那支妙笔不断描绘着黄龙大地神韵。
拨开云雾见明日,守得云开见月明。2005年,黄龙戏《兀术与鹰格》横空出世,农安县委、县政府拨出20万元专款排演,让关注和喜爱黄龙戏的观众再一次感受到黄龙戏带来的震撼,也嗅到了黄龙戏即将重新振兴的气息。在2006年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中,黄龙戏剧团作为长春地区唯一一个保护剧种团体,以国家事业单位形式保留下来,列为改革试点单位,不仅职工解决了工资待遇问题,还有了专项排练经费。
2010年9月,农安县首届黄龙府文化艺术节黄龙戏专场演出在县龙府广场举行,自此为黄龙戏搭建了一个振兴的平台,每年100多场的“送黄龙戏下乡”更是让这个独有的剧种走进了百姓的生活和内心。2011年,农安县委县政府投资建设黄龙大戏院,那些写戏之人、演戏之人、看戏之人、学戏之人更是为黄龙戏焕发勃勃生机而努力着、坚持着、守候着。
写戏之人
“黄龙戏仍处在过渡时期,什么时候能重现辉煌,谁也说不好。”赵贵君说。近几年,农安县委县政府从资金到平台一路大力支持黄龙戏,可黄龙戏的发展仍举步维艰。“要面对的问题很多,比如缺少剧种的领军人物,舞台艺术是以‘角’为中心的。”培养一个黄龙戏主演需要很多要素,主演的内在涵养、修养、学养很重要,由这“三养”形成的个人气场将影响整个舞台效果和与观众的互动性。所以,黄龙戏是否能重现辉煌,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黄龙戏演艺人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黄龙戏剧作家王福义潜心多年创作了一部黄龙大戏《兴国皇太后》,去年年末,农安县委县政府先期拨付20万元作为排练经费,黄龙戏剧团所有演职人员都全心投入排练,寄希望于该戏。
据王福义介绍,《兴国皇太后》主要讲述了北魏文成帝早逝后,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献文帝)即位,文成帝的皇后冯素素被尊为皇太后。朝中大臣欺凌这对孤儿寡妇,阴谋篡位,北魏中枢政治面临严重的危机。冯太后果敢善断,稳定政局,镇压叛乱,并临朝听政,辅佐献文帝、孝文帝两朝皇帝。执政期间,北魏政权各级官吏皆无俸禄,平日都要依赖贪污、掠夺和皇帝随意性的班赏来获取财富。随着战事的减少,掠夺机会有限,各级官吏为了满足私欲,便毫无顾忌地盘剥、搜刮民脂民膏,从而导致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治统治的危机。冯太后施行“班禄制”,赏罚分明,俸禄确定之后再贪赃者,处死。随后,冯太后颁布了“均田令”,从而开始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重大变革等。 冯太后的勇于创新、改革、反腐、立法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过渡起到了推动作用。戏剧内容贴合时代精神,有深度,有意义。
演戏之人
据了解,该剧的男女主演分别请到了长春评剧院著名演员夏铁民、长春市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闫淑平,还有我省多名艺术家加盟助演,剧组阵容庞大,演职人员达110人之多,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的黄龙大戏。闫淑平说:“作为一个二人转演员,以前只是知道有黄龙戏,但从来没接触过黄龙戏,这次参演后真正地体会到了黄龙戏的魅力。”对黄龙戏有了新认识的闫淑平深深地喜欢上了黄龙戏,虽然二人转是曲艺,黄龙戏是戏曲,但艺术是共通的。黄龙戏的曲调优美、大气,唱腔荡气回肠,只要听过、看过就都会喜欢。“黄龙戏就是没有被传唱出来,作为一个曲种来说太值得推广了!”闫淑平说。同时,闫淑平也希望通过《兴国皇太后》这部戏,能有更多的人了解黄龙戏,喜欢黄龙戏,作为二人转演员演黄龙戏,不仅丰富了艺术生涯,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
看戏之人
在《兴国皇太后》的排练阵容中有很多志愿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这些人多数是黄龙戏戏迷,年龄在六十岁上下,他们都在为家乡戏的复兴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栾少平,今年57岁,会拉二胡。在知道黄龙戏乐队需要志愿者时他踊跃报名参加了,并经过筛选成为了乐队一员。谈到排练,栾少平说:“一坐就是一天,一练就是20多天。”排练虽然紧张、累,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乐队合作的栾少平来说,兴奋多过疲惫。不仅如此,栾少平还是黄龙戏的戏迷,自打小时候看过一次黄龙戏后就对黄龙戏念念不忘,从那以后,黄龙戏上演的剧目他一部都没落下过。作为黄龙戏的戏迷,能在发扬家乡戏、弘扬家乡文化中尽一份微薄之力感到骄傲!他更希望农安这独有的剧种能发扬和传承下去,再现辉煌!
一个剧种的重要标志就是它的唱腔音乐,身为黄龙戏国家级传承人,赵贵君压力很大。从目前形势来看,黄龙戏的未来发展趋势良好,有个别乡里的艺术学校开始编排黄龙戏,甚至有的幼儿园也在编排黄龙戏,虽然都是小戏,可却让人看到大希望。很多人把《兴国皇太后》看作黄龙戏的复兴大戏。赵贵君坦言:“希望是好的,可结果现在谁也说不清。我们都在为此努力着!”
目前,赵贵君已经辞去了黄龙戏剧团行政职务,潜心研究“黄龙戏传承”这个重要课题。他说,要传承黄龙戏,也要创新黄龙戏,要让黄龙戏与生活对话。赵贵君今年已经六十岁了,未来几年,他要一心创作、带学生、写书,把黄龙戏珍贵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还要搞一次作品演唱会,把这些年经典的黄龙戏唱段都录下来,给后人留个参考。同时,赵贵君也希望黄龙戏能从孩子培养起来,如果可能,让黄龙戏走进戏曲学校。
对于未来黄龙戏的保护和传承,农安县文广新局李新建副局长表示:“黄龙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制定了保护措施,作为主管部门,要从传承和保护上加大力度。对黄龙戏今后发展的打算:进一步完善改革制度,定岗定编,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每年赶排一台大型黄龙戏,锻炼队伍,展现和宣传黄龙戏;力争三年内打造一台精品大戏,打入国内演出市场。另外,要合理利用黄龙艺术剧院,开展‘以文补文’活动,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同时,还要举办黄龙戏传习班,培养黄龙戏后继人才。 协调县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招聘黄龙戏代表性人物(主演)。精雕细刻黄龙戏。打造黄龙文化品牌。”
近年来,农安县委县政府一直着力打造黄龙府文化建设,并将文化建设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通盘考虑。在去年的全县文化工作会议中,农安县相关领导也表示,建设特色文化名县需要有人坚守文化这块阵地、为我们的文化做贡献。目前看,主要就是靠这些农安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家、文化人,甚至于文化爱好者,他们才是保护、传承黄龙文化的基石。
从长远发展来看,仅仅是这些人还远远不够,做好黄龙戏乃至黄龙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农安的这块文化瑰宝走得更远,让黄龙戏这一独特的地方戏种在黄龙府厚重的文化土壤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炫美的花朵。
城市晚报(本版策划:张立云 撰稿:白丹)
http://csw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15-03/31/content_114767.htm?div=10